资源加载中... loading...

十大令人困惑不解的经济学“迷思”

Author: 伊利丹, Created: 2017-01-20 11:31:05, Updated:

十大令人困惑不解的经济学“迷思”

美国知名博客Pragmatic Capitalism创始人Cullen Roche撰文称,根据过去五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总结出了十大令人困惑不解的经济学“迷思”。

  • 一、ZF“印钞”。

    从任何层面上来讲,ZF“印钞”的逻辑都是站不住脚的。在现有的货币体系下,真正的“印钞机”是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所谓的ZF“印钞机”实际上指的是票据发行和铸币。这些货币形式的存在是为了便利银行账户系统的运行。也就是说,它们并不直接向消费者发行,但却散落在银行系统各处,以便满足银行客户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ZF“印钞机”的概念,通常只是主流媒体的错称而已。

  • 二、银行“出借准备金”。

    关于银行“出借准备金”的迷思源于货币乘数这一在任何基础经济学课程中都会学到的概念。所谓货币乘数,又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也就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货币乘数是2009年美联储发动QE以来美国恶性通货膨胀预期和银行准备金余额随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而迅速膨胀的一大原由。不过,银行进行信贷决策的依据并不是其持有的准备金数量,而是倾向于把钱借给那些急需资金的、信用状况良好的客户。如果没有借贷需求,那么银行想不想放款也就无所谓了。但是,银行出借准备金并不是任意的。准备金一直存在于同业银行系统中,银行准备金的唯一去向是其他银行。换言之,准备金从来不会离开银行系统,所谓的货币乘数概念以及银行“出借准备金”的说法或许只是一种误解。

  • 三、美国ZF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已经“一贫如洗”了。

    对于美国这样ZF掌控“印钞机”,因而其债务全然控制在自己创造的货币体系中的国家,言其“破产”恐怕有些可笑。许多美国民众一直抱怨ZF的疯狂印钞行为,也对其偿债能力感到忧心忡忡。这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从理论上来讲,美国ZF可以根据其需要无限制印钞,但从技术层面上并非如此——大部分钞票是来自银行的信用创造。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美国ZF存在破产风险。在特定情况下,美国ZF能够充当货币发行者,开动“印钞机”以维持其正常运转。尽管这一行动会增加通胀或货币贬值风险,但“破产”(即无法得到更多的钱)和“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过大)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 四、国债是个沉重的包袱,甚至有可能毁掉美国下一代的未来。

    顾名思义,国债在一般情况下是要“偿还”的。就像我们一生下来身上就背着沉重的债,不得不倾尽一生努力偿还的道理一样。当然,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美国国债规模一直在扩张,只要美国ZF一直运转良好,就根本没有所谓的“偿债”之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美国ZF倒闭看上去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规模发行国债不会带来任何弊端。因为,美国ZF也有可能会将资金花费在无用之地或出现资源配置不当的情况,从而引发高通胀并进而降低民众的生活水平。当然,这并不是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并非所有的ZF支出计划都非常糟糕,正如并不是所有的私有部门投资都必然会利好经济一样。

  • 五、量化宽松是具有通胀倾向的印钞行为,或称之为“债务货币化”。

    简单来讲,量化宽松就是美联储试图通过扩大其资产负债表来改变私有部门资产负债表构成的一种货币政策。也就是说,美联储购买私有部门资产就相当于不停“印钞”。当人们把量化宽松政策等同于“印钞”后,就意味着大量资金涌入私有部门会导致通胀率上涨。不过,鉴于量化宽松并不会改变美国私有部门的净值,因此这一政策更像是将一个储蓄账户变成支票账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量化宽松似乎与无限“印钞”的概念不完全相同。

  • 六、恶性通货膨胀是由于疯狂印钞引起的。

    自美联储发动量化宽松和预算赤字不断膨胀以来,恶性通货膨胀近几年一直困扰美国ZF。许多人喜欢将美国的现状与魏玛或津巴布韦进行比较,但如果研读恶性通货膨胀的历史就会发现,其原因通常是某些具体的颠覆性事件,具体包括:工业生产崩溃、ZF腐败猖獗、战争失败、体制变更或坍塌以及通过挂钩货币或外币债务割让货币主权等。

    鉴于美国目前并没有出现上述情况,因此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拿美国与魏玛或津巴布韦进行比较,无异于在苹果和橘子之间寻找共通之处。

  • 七、ZF支出推高利率,债券义勇军控制利率。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ZF是通过所谓的可贷资金市场让私有部门在债市竞相追逐来达到压制私人投资的目的的。从过去五年的情况来看,这一概念存在很大的漏洞。因为事实是,随着美国ZF开支和赤字的不断扩大,利率如陨石般急速坠落。这自然让ZF支出会推高利率的说法不攻自破。从理论上来讲,美联储完全能够掌控国债的整个收益率曲线。它要做的只是名义上宣布一个利率,然后利用其取之不尽的钞票在更高的利率水平上与其他债券交易者抗衡而已。美联储的绝对优势地位足以让它赢得“定价”上的主动权。因此,可以想见,未来美国ZF会继续在债券市场角逐,以便长期维持极低利率水平。当然,这一政策行动或将导致美国通胀率上涨。

  • 八、美联储是由几个银行家密谋成立的,并无益于美国经济。

    美联储是一个让人迷惑不解和看上去非常深奥的机构。自成立以来,美联储遭到了不少谴责和非议,原因是它有时不能有效执行货币政策。不过,执行货币政策并不是美联储成立的初衷,而是作为清算机构维持银行支付系统的稳定。最初,美联储是仿照纽约清算所(NY Clearinghouse)的架构设立的。但可惜的是,纽约清算所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稳定性来支撑整个美国银行体系。1907年恐慌之后,美联储随即成立,旨在通过扩大原有的支付清算体系来维持美国银行系统的稳定,并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和必要的支持。这么看来,美联储的存在是为了支持银行系统,从该机构的设计初衷和构架来看,它在执行货币政策上犯的错误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美联储的成立更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阴谋或怀有恶意的。

  • 九、合成谬误。

    现代宏观经济学最大的漏洞恐怕是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合成谬误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意即对局部来说是对的东西,对总体而言并不一定是对的。具体到经济学领域,意指微观上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反之,在宏观上是对的东西,在微观上则可能是错误的。萨缪尔森认为,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多,其他人就必须“吐出”更多,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间点所有人的储蓄都增加的情况。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从总体上扩大消费“或投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是站在宏观经济运行的高度思考问题的,而是更倾向于利用个人经验进行更加微观的推断。而这经常会导致对宏观经济的谬误发生,从而带来许多误解。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系统,我们需要采取更加宏观的思考方式。

  • 十、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经济学经常被当做一门科学,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只是利用政治的面具来伪装一些列操作性事实而已。凯恩斯经济学家认为,为了刺激经济增长,ZF需要不断扩大开支。货币主义学派认为,美联储需要加强政策的独立性和自由放任倾向。奥地利学派认为,ZF糟糕透了,最好取消或者加以削弱。所有经济学派都是通过构建某种政治观点来把自己的主观观点附着在一定的世界观之下,这可能会产生许多误解。实际上,经济学是一门忧郁的科学(dismal science)。之所以说经济学“忧郁”,是因为它通常控制在那些为政治观点定调的政策分析师手中。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