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样的阅读方式,能变现很多财富
“我最近读了一本好书,你想知道吗?” “切,简单的东西复杂化,那些东西一般人都能懂,读书没啥用。” 此时空气弥漫着尴尬的气氛……
认为阅读没用,是因为你提到的某本书的某个知识点,他碰巧在先前某个偶然时刻听过,但却把在某一次偶然中知道的东西惯性推演成全盘,遂以为自己全都懂。 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概率问题。有的人把偶然的概率当成了全然,于是膨胀了;有的人知道偶然并不同等于全然,所以慢慢就进步了。
过的好的人会用概率思考问题,不以小概率当大概率,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靠偶然和运气吃饭。
那么,如何高效地读完一本书进行财富变现,阅读牛人有哪些没告诉过你的东西呢?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满怀期待的希望通过旅行的方式释放工作压力,但旅行途中大部分时间却用在了酒店中,随着岁月流逝,已然回想不起当初去过的地方。这样的旅行,追求的是一种“我到过”的感觉,而不是阅世界风情,读各地历史。
同样的,很多人希望通过看书的方式释放压力,但追求也是一种“我看过”的感觉,并没能真正揭开每本书的达芬奇密码。所以,读书之前,不妨思考一下,我理想的自我是怎样的。
找到理想的自我,就意味着找到了具体需求。从需求中拓展出兴趣,只有兴趣驱动,才会有效率,否则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但是,光找到需求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代入感。
如果仅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看书,可能也只能是草草了事。阅读,需要有代入感。所以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寻找共鸣点,复制他最核心的精华部分,因为每一本书都是集那本书的作者多年的阅历、经验为一体的结晶。
学习一个人要复制他的核心价值经历
人体的大脑结构使得我们对于线性思考方式十分懒惰和困难,这也是学习数学公式的难点。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原因,多数的碎片化阅读并没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用处。而如果能克服这样的困难,你便能走进另外一个多彩的世界。
上学的时候,数学老师撇上一条数学公式,你的第一反应是排斥,觉得很难。但当她给你讲解了这条公式的运用直到你去会算了,你会发现原来数学的世界也挺有趣的。此时如果你懂得了好几条这样的公式,你有了这个工具去算很多东西,你会愈发觉得有趣,因为你克服了天生的线性懒惰。
同样的,有的伙伴立志成为一个技术流派投资高手,所以只看到了股票技术面的需求,看了很多技术的工具书,但后来发现却连连亏损。这其中的问题出在哪里?
想必聪明的人都发现了,一流的操盘手,一定是博采众长,既讲究技术,又讲求心理博弈的题材投资、基本面分析,所以横向耕织就是要不断地读各类工具书(学更多的公式),去开拓新的领地,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事情。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碎片化阅读是否会导致全民阅读水平的下降,如何让碎片化阅读产生最大效益呢?
还是学数学的例子,当你学会了一条公式之后,老师会让你做更多的例题,当你熟练操作了几次例题之后,你会发现掌握了这条公式的具体应用范围。
同样的,如果在阅读的方法论上,首先学会了横向耕织,阅读了各类的工具书,你会发现在此刻碎片化阅读才是最有用的。因为通过各类工具书的阅读,你学到了各种公式,通过碎片化阅读的形式,掌握了这些公式的具体应用范围。
所以,纵向采集是阅读更多相关类的书籍,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的碎片化阅读。这也是读历史、文学类的书籍的好处所在。
比如我读了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这本工具书,我知道人类的几种需求层次,然后我再去读《需求》这本书,我发现几大需求层次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商业环境下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的。
既然找到需求(知道读书是为了干嘛了)了,会通过横向采集的方式去开拓新的公式了,也会通过纵向采集的方式去完善每一条公式的适用范围了。那么,要思考的就是,怎么把一本书给读薄了。
读书的目的就是把书读成一条线,把各章的逻辑给串联起来,即要有代入感地知道作者这本书从第一章到第十章的主线逻辑是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建议看一章之后要回去看下目录,思考为什么目录是这样定的,下一章的目录跟这一章有什么关系。很多人读一本书都是散乱随机的阅读,导致看完之后也不知道这本书的逻辑,更没办法做到深度思考。
即使按照上面的流程走了,还需要建立反馈,不然就只能侃侃而谈,无法进行知识变现。
既然已经确定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知道了符合理想自我的几种需求,通过横向耕织的方式,找到了满足这几种需求的不同工具书(公式),也通过了纵向采集的方式知道了这些公式的不同适用范围。但世界又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候一个适用条件放到另外一个具体的环境下,需要具体结合实际情况。那么,此时就需要通过实例来验证你学到的那些阿尔法公式,使之能真正为现实服务。
验证的过程,就是一种反馈,只有通过反馈才能知道这些阿尔法公式放在你身上要如何具体的适用它。乔布斯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的发明,而在于他通过别人的东西,修改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反馈的意义就在于此。
还是举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说的人类需求理论与《需求》的例子,当我知道了人类需求的层次,我也知道了在一些商业上成功的需求类型,但是如果此时停止,那么,这些东西只能是成为饭桌上我跟别人炫耀的谈资,它并不能带来效益。
但如果我学会建立反馈,我把这些东西学到之后,我放到我具体的工作中,我就知道我要怎么把这些变成属于我自己的阿尔法公式从而进行知识的变现。比如我们建立了反馈机制,在思多金培训中知道中国市场的投资者对资金的安全要求较重,所以我们会重点培养他们的风控。
反馈,实际上是一种运用,比如我今天学会了一个理论(公式),然后我去运用了,反馈得出这个方法的可行性,如果我因此获益了,我也会获得很多兴趣。这也是一种自我激励效应,做每件事,都要找到一个刺激点,否则激情到最后都会褪去。——感兴趣的同学,可搜索心理学的反馈效应。
5.建立关联
我曾经的读过几本书,是这样建立关联的:读《动机与人格》——发现人类需求共性:马斯洛需求层次——读《需求》——发现需求共性在不同行业的具体表现——读《定位》后知道要去怎么寻找有这样需求的人群——读社会心理学,知道要如何激发这一类人群的需求。
(2)建立与周围的关联,不断地思考周围跟我通过上面科学方法论提取出来的东西有什么关系。本质上,这也是一种练习。梅西之所以能成为梅西,是因为他一个射门动作可以练习上百上千小时,这种刻意练习我们普通人无法做到的。实际上,任何一个职业球员,在无对抗的环境下,他们的水平都是我们普通人达不到的,这也是上周讲的一万小时理论。如果你们在平时的碎片化时间里,通过刷微博等方式,不断地回顾和联系你学到的“阿尔法公式”,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也能成为阅读的“梅西”。
最后大家肯定会觉得读书会比较累,那因为被心理因素所扰乱。
一般来说,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习惯必然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的形成,这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的根本区别。
如同健身一样,刚开始健身会很累,但如果突破平台期了,你会发现你会爱上了健身。阅读也是如此,所以读书的时候,能坚持读到60页的人可能就能读完,而不能坚持的,进步就无从谈起,这大概就是阅读的“马太效应”,
阅读的意义,在于变现,变现又能再一次促进阅读兴趣,进而继续进步,这其中的马太效应也使得了很多成功者与普通人建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知识壁垒。为了激发大家的线性思考,总结的部分就不再把上面的内容概况在这里,大家可以回顾上方的内容,进而进行自我反馈。
回到文章开篇,如果你正在阅读的时候,你的朋友跟你说“读书没用”这样的话时,希望你不要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
最后,思多金不止是股票,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以后每周也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
这个号刚启动还不具备开放评论权限,今天你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把这样的读书理念分享给你最爱的人,让TA们知道知识也能变现成财富,让TA们知道你也有一颗爱阅读的心。
转载自 思多金小木屋